金屬承重在我國先秦時期就被考據發現,對銅鐵金銀的使用在古代東方也有很多考證,但在建筑的營造層面,東方建筑留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木結構、磚砌、茅草屋這樣充滿田園意境的古樸形象,同時由于千年來東方含蓄的風格,導致科學技術發展得不那么快。東方建筑對金屬的應用很長一段時期依然停留在鐵構件的使用上,直到近代以來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掀起,文化傳播將鋼鐵冶煉技術帶到東方,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將建筑形式變得國際化,但東方建筑的固有思想猶存,不會因為建造材料的變化而改變,相反,東方建筑師對鋼結構在建筑中的應用也采取了更為東方化的詮釋,相比西方粗獷的結構暴露,東方建筑師更希望做到結構與建筑的有機融合,將結構消隱在整體建筑內。
東西方鋼結構背景
◆ 鋼結構在西方
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隨著冶煉技術與建造技術的優化,鋼鐵資源得以開始應用,鋼鐵.開始被應用于橋梁工程。到了19世紀末,鋼結構在建筑構造上得到了十足的應用。英國的水晶宮(圖1)、法國的埃菲爾鐵塔與機械館,都是鋼結構建筑史上的經典之作。但那時的社會觀念較為落后,鋼結構建筑發展緩慢,許多新建筑內部已使用鋼框架,外部卻冠冕堂皇地以石材偽裝成古典樣式。20世紀初,隨著鋼筋混凝土被廣泛應用,對鋼結構建筑的探索陷入停滯期。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技術、觀念的改變,和對高度、跨度需求的共同影響下,鋼結構重新得到發展。此后的40年里,大量鋼結構建筑被建造起來。其間,.典型的是皮亞諾、羅杰斯設計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圖2)與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金字塔。同時在卡拉特拉瓦仿生學設計思想下誕生的里昂火車站(圖3)無疑也是在鋼結構參與建筑建造前提下實現的精妙構想。
西方的鋼結構建筑很大程度上映射出西方的地域、語境以及文化,在鋼結構參與建造的早期,鋼結構往往在某種意義上是獨立于建筑形式設計之外的,水晶宮平穩、裝重的形態,對稱的平面,讓人不禁回想起古典建筑的拱券和柱廊。隨著建筑學理論的發展,現代主義建筑以及后現代主義建筑的萌生更加注重鋼結構在建筑中的理念表達,鋼結構不再只是藏于磚墻背后的構架,而是有機地組成了建筑表達的一部分,赫爾佐格的蓬皮杜藝術中心交錯的鋼框架以及鋼制的斜向樓梯成為了建筑的現代屬性立面,實現了鋼結構與設計理念的融合。
◆ 鋼結構在東方
東方語境與西方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東方建筑往往更加關注小體量的組合,注重意境的渲染,相對于西方理性的幾何邏輯、布局構圖,東方建筑似乎更加在意靈動的韻味。輕靈的四角飛檐、巨大恢宏的屋頂以及繁復的木結構,東方建筑給人一種更親近生活的感受,這種感受來源于東方的地理氣候環境、社會與血緣關系,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東方建筑的木結構使用一方面是由于木材豐富,另外一方面受限于金屬冶煉技術,還有對古樸原材料的向往,擁有著獨特的時代性、文化性與地域性。
鋼結構介入的時代同樣也是西方建筑理論介入的時代,東方被迫接受對“功能”、“流線”的強調。現代主義思潮對功能的強調,對建筑工業化的強調仿佛與東方含蓄的建筑意境格格不入。隨著越來越多西方建筑師在東方沃土上以西方語境對鋼結構予以表達,東方建筑師意識到了東方語境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建筑師著手追溯東方歷史文化,提取出文化要素,抽象成為建筑語言。如圖4中清明上河圖中的東方建筑意象。
以上是天目機電設備為大家整理的鋼結構時代下的東方建筑的特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